(相關資料圖)
“人類不能被機器取代,不是不會或者不可以,而是不能。”在第十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網絡視聽行業發展與社會責任主論壇上,人民網黨委書記、董事長、總裁葉蓁蓁的發言引起了不少參會代表的共鳴。
讓葉蓁蓁說出這番話的緣由是最近大熱的通用型人工智能的誕生,在葉蓁蓁看來,新一代互聯網時代或許已經到來。葉蓁蓁談到,通用型人工智能誕生僅兩個月,月活用戶就突破一個億,成為史上用戶增長速度最快的應用。而回顧歷史,月活用戶達到一個億這個門檻,推特用了五年,臉書(Facebook)用了四年半,照片墻(Instagram)用了兩年半,人類在經歷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之后正式進入了智能互聯網時代,媒體也進入了智能媒體時代,通用型人工智能的誕生有望賦能各大技術潮流走向融合,邁向成熟。
第三代互聯網很可能是以智能互聯為關鍵特征的價值互聯、產業互聯、虛實互聯。互聯網技術快速變革,中國互聯網行業能否開創人工智能研發應用的新方式,履行起社會責任,這也是葉蓁蓁關注的點。他表示,目前通用型人工智能,其技術路線是大模型、大數據、大算力,大資本、大平臺、大團隊的研究范式,費錢、費人、費電,并不適合所有國家,所有團隊。
在他看來,一方面我們不能大意,不能懈怠,需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在別人已經證明成功的路徑上抓緊追趕超越。另一方面,我們又不能被打亂了節奏,需要著力思考如何開創新的人工智能研發應用的范式,走出一條優模型、低能耗、高性價比的新路徑,比如大力推進量子計算、類腦計算和光電計算,發展專用的中小模型,憑借網絡視聽行業的場景和數據優勢,驅動研發走出自己的路。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引入AI替代人類工作,很多從業者也開始擔憂自己會不會被機器取代。究竟智能媒體時代人工會被機器取代嗎?葉蓁蓁的答案很堅定:人類不能被取代。
“聊天、寫文章、編代碼、合成圖片、合成音頻、視頻……當我們驚嘆于各種神奇智能的時候,必須清醒地認識到,AI大腦既是高科技的大腦,也是價值觀的大腦。”葉蓁蓁談到,AI平臺是有立場的,AI生成的內容是有導向的,所謂技術中性是不存在的,因此無論是喂養人工智能的語料數據,還是模型本身的算法,都必須高度關注其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不能放任AI脫離人類的視野,積極探索AI應用與治理之道,這也是全國各級黨媒黨網應盡的責任,他期待網絡視聽行業能共同探尋人工智能發展的中國范式。(四川觀察 陳宇韜 李雨東)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