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間,母女倆就這樣同桌讀書。 受訪者供圖
曾恬 口述 戴凜 整理
因為工作原因,我經常需要出差,所以從女兒儲夢涵9個月大開始,我就成了“周末媽媽”。慶幸的是,這個乖巧、懂事的孩子很棒,在她一、二年級時,始終能完成我“遠程”給她安排的讀書和課外任務。
【資料圖】
如果要說我們在一起的共同時光,那便是她進入小學三年級,從我們的親子閱讀開始。那時,考慮到要開始接觸英語了,語文也從看圖寫話開始向作文轉換,我便辭去工作,回家開始陪她讀書。
那時我們一起去圖書館,一起討論作業,一起因為疫情上網課,一起研究書本中的人物心態和學習環境。現在回想起來,那些時光是最珍貴最美好的。
女兒喜歡看一些名人傳記類的書,例如《生命的衛士》《小雜貨鋪里走出的大數學家》《輪椅上的遠行者》等……而我,曾經對看書是沒有很多耐心的,但是每當看到她安靜地在那翻著書本的每一頁,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淺笑嫣然,時而自言自語,時而提筆落墨。這時候的我,便也會起身去拿起一本書陪伴在一邊,同步閱讀……
有的書女兒會連續讀幾遍,比如《青銅葵花》。
我讀《青銅葵花》,正是得緣于涵說這本書太好看了,她都讀了兩遍,還是覺得很好看。在好奇心驅使下,我開始一字不落地閱讀《青銅葵花》。當我認真讀完,再找她共同討論時,我們堅信世界上還是善良的人多;也更理解雙向奔赴的情感有多幸福;更珍惜當下生活的每一天……
就在剛才,她突然跑過來問我說:“媽媽,是不是有一本書名叫《活著》的書,你看過嗎?”我答:“是的呀,余華寫的,我都看完了。”她抬頭看到書柜上的《活著》,便拿出來。
她又問我這本書寫的是什么?我再答:“寫的是‘福貴’自述他極其坎坷卻從不曾低頭的一生。”我定義這是一本很勵志的書,或許她現在還看不太懂,但是,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先選擇放棄、逃離、躲避。而是去直面問題,從容接受……
進入雙減時代,大多數人已經意識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中不得不提到這幾個關鍵詞:陪伴、習慣、閱讀。
我們常在朋友圈會看到“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習慣好,一切就好”“多閱讀才能語文好”。但是,我們究竟該怎么樣去陪伴,怎么樣幫忙習慣,怎么樣閱讀呢?
在我們家,一家三口閑暇時會一起去戶外運動,一起去娛樂嬉戲,這便是給予了陪伴吧;每天早晚,提醒督促她自主學習,讓她逐漸養成一種學習習慣;每當看到一些好的書本,互相推薦,共同閱讀,共同討論,這應該就是同步閱讀……
當下,工作壓力、瑣碎生活,真的會讓我們在陪伴成長這件事情上力不從心。但是每當我回想起孩子從嚶嚶啼哭到蹣跚學步,再到咿呀學語、學認字等等……便會恍然大悟:是啊!我們是不是給予的耐心開始在逐步減少?我們是不是對她們的“功利心”更多了?其實孩子們要的很簡單,能有親子時光,能有共同討論,就能讓她們開心很久吧?或許,是時候要改變我們自己了。
所以現在的我,會慢慢開始調整教育方式方法,不會因為她學習上的一點點失誤去責備她。更多的時候,我會跟她分享一些事例及道理,讓她清晰認識當下她的目標和方向。
我的改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們一起讀書。真的是只有親身經歷了、代入了,才能同步。育兒其實也就是一場自我修行,她是第一次為人子女,我是第一次為人母親,當我給孩子帶去滿足的同時,我也獲得了滿足。這份滿足本身就是一種能量,一種獎勵。它讓我相信,我跟我可愛的她,一同在美好的路上嬉戲向前……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