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翻譯:時間正好是九月,秋高氣爽。
(資料圖片)
2、此詩出自王勃的《滕王閣序》,節選: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3、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4、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
5、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6、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7、釋義:時值九月深秋,秋高氣爽,潭水清澈,云煙凝結在暮靄中,山巒呈現一片紫色。
8、在高高的山路上駕著馬車,在崇山峻嶺中訪求風景,來到昔日帝子的長洲,找到仙人居住過的宮殿j這里山巒重疊,山峰聳入云霄。
9、凌空的樓閣,紅色的閣道猶如飛翔在天空,從閣上看深不見底、白鶴、野鴨棲息的小洲,極盡島嶼的迂折回環之勢,威嚴的宮殿,依照起伏的山巒而建。
10、擴展資料:創作背景高宗時,洪州都督閻某重修此閣,并于上元二年(675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閣上歡宴群僚和賓客。
11、作者南下探親,路過這里,也參加了盛會,即席賦詩,并寫了這篇序。
12、文中多次出現的典故。
13、且都用得恰當貼切,非但沒有冗贅晦澀之感,還使文章顯得富麗典雅,委婉曲折、情意真切。
14、“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竄梁鴻于海曲”,這四個典故連用,隱喻作者命運坎坷、為沛王府修撰而受排斥打擊和因作《檄英王雞》文而被高宗逐出的遭遇,雖心懷憤懣之情,卻含而不露,且無金剛怒目之嫌。
15、“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這兩個典故是隱喻目己不畏險阻、壯心不已的堅強信念。
16、“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愨意之長風”等典故。
17、則隱喻自己“長風破浪”的浩氣和積極進取的決心。
18、化靜為動,以物擬人。
19、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將客觀靜止的事物寫成富有動態之感,這是《滕王閣序》的又一特點。
20、作者善于選詞煉字,活化物態“飛閣流丹”、“層臺聳翠”,只因了流”、“聳”諸字,巍峨的樓閣便騰飛起來,殷殷的丹青竟汩汩流淌,層疊亭臺上的翠色也高高聳出,靜物變成了動物,確有畫龍點睛之妙。
21、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滕王閣序。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