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金震
青春到底該是什么模樣?青年要擁有怎樣的底色?5月4日,央視播出《奔跑的青春——2023五四青年節特別節目》,邀請各行各業代表講述青春故事,分享對于奔跑的青春的理解。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劉陽教授作為高校教師代表,也是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的一名隊員,講述了踏著老一輩海大人的足跡,接過海洋水產科研的接力棒,矢志不渝地投身海洋科研的故事,用實際行動為海大人的青春注解。
青春注解
分享南極之行詮釋科研精神
5月4日20:00,本期特別節目在CCTV-1、CCTV-3、CCTV-15等平臺播出,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劉陽教授以青春接力人的身份,講述了團隊參與南極科學考察的故事,為全國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對于劉陽而言,作為一名高校教師代表,站在央視舞臺分享科考經歷,可謂一次詮釋科研的機會。他希望借助分享南極科考經歷,詮釋對于奔跑的青春的理解,激勵青年對科研的熱愛和堅持。
“今年4月6日,我國第39次南極考察隊凱旋,一批又一批青年在前輩們的感召下,投身南極科考,不畏艱難,接續奮斗。”劉陽是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作為一名80后,一直跟水產研究打交道。在他看來,自己也是循著前輩的足跡,進行一場青春的竭力。記者了解到,2019年,劉陽接到了國家科考任務,登上我國“雪龍”號科學考察船,參與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完成了對南大洋中層魚類的調查,填補中國在該領域的空白。
對于從事水產科研的人,尤其從事海洋科研的人來說,南極科考是很多人的夢想。劉陽告訴記者,1984年,中國海洋大學趙進平教授參加了我國首次南極科學考察,開啟了海大人與南極科考之間的緣分。我們接過前輩的接力棒,劉陽就是團隊當中的一員。在他看來,這是一種科研傳承,是一場青春的接力賽,在青春的路上永遠在探索未知。
歷歷在目
摸清千米水深海洋生物分布
一晃四年過去了,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的場景,至今歷歷在目。當時是我國自主建造的“雪龍2”號極地首航,同時也開啟了“雙龍探極”的新模式。劉陽介紹,團隊承擔對南大洋中層魚類的調查任務,也就是水深1000米左右的魚類調查。出發前除了心潮澎湃,更感受到沉甸甸的責任。在此之前,我國對于1000米水深的魚類調查甚少,尚未摸清楚在該深度下的魚類分布。
懷著對于大洋深處的好奇,結束了學校的教學科研任務,劉陽為了盡可能節約時間,直接乘坐飛機奔赴澳大利亞,隨隊在霍巴特港口等待時機,穿過海況惡劣的魔鬼西風帶,正式開啟人生第一次南極科考。劉陽說,團隊是在科考船后甲板作業,當“雪龍”號駛入南大洋調查海域,天氣陰沉,刮著風雪,打在臉上生疼。眾人面對惡劣的海況,頂著風雪也要完成任務,絲毫不敢大意。
對于一個長期從事水產研究的人,一想到距離海面1000多米的生物呈現眼前,滿心都是一股興奮勁兒。劉陽告訴記者,在南極執行科考任務時,每個站位調查要至少三小時,一小時下網、一小時拖網、一小時起網。眾人執行任務時分工合作,但絞車操作員的視線很難覆蓋船下,對下網、收網工作帶來安全考驗。為了保障團隊科研人身安全,指揮拖網作業的工作就落在他身上。站在后甲板上,目之所及都是冰雪,劉陽的心里也忐忑,可看到一網網稀奇古怪的海洋生物,屬于科研人的熱血在冰天雪地中沸騰。慶幸的是,本次科考不但實現了科研零事故,更捕撈到眾多未見過的海洋生物,為后續科研提供了寶貴的樣品。
乘風破浪
在探索未知的路上永遠青春
從事水產領域研究的13年,劉陽一直在跟海洋打交道,主要從事遙感和GIS技術在海洋資源與環境、水產養殖區劃管理、漁業資源利用與開發等方面的交叉研究,多次赴遠洋與極地科考。簡而言之,把遙感技術用于水產資源研究,借助強大的衛星數據掃描功能,幾分鐘便能完成海洋環境的掃描,為漁業調查提供數據支撐和技術手段。憑借過硬的科研能力和對海洋的熱愛,劉陽在海州灣漁業生態系統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深遠海與極地漁業研究中心等擔任重要職務,并成為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家庫成員。
“每一次出海、每一份堅持,乘風破浪的青春永遠在探索未知,永遠在趕超突破,永遠在路上。”五四青年節之際,劉陽分享對于青春的理解:“熱情洋溢的笑臉,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就是青春最美的色彩。”在他看來,前者是面對困難要保持樂觀心態,后者是要有不畏艱難的探索精神,希望激勵更多青年學生砥礪前行。截至目前,劉陽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本領域頂尖國際雜志上發表SCI論文80余篇,近5年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科技創新”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中國博士后面上項目。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