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5月10日電 (張芷菡)自4月10日滬深主板迎來首批注冊制下10家企業的上市交易,注冊制改革在資本市場全面落地已一個月。全面注冊制以來市場出現哪些變化?未來還需要進行哪些配套改革?對此,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教授田軒接受了中新經緯的專訪。
田軒表示,注冊制將企業上市的決策權從核準制下的發審委,前置到交易所上市委,從狹義上看是發行制度的變化。但更深遠地看,注冊制改變的是整個資本市場的生態系統。它是資本市場向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發展的重要一步。
(相關資料圖)
形成“有進有出”的資本市場環境
資本市場的“進”“出”通道順暢對激發市場活力同樣重要。
在“進”的方面,除了全面注冊制改革使發行制度取得市場化的進步,田軒表示,滬港通、滬倫通等各項通道的建設,也正在逐漸打開境內資本市場,讓境外機構投資者進入,讓資本市場真正變為能為企業輸血、造血,讓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平臺。
在退出通道上,自2006年證券法修訂開始,退市相關法律制度逐漸完善。但截至2018年底,滬深交易所年平均退市率仍不足0.36%,遠低于成熟資本市場,主動退市、市場交易類強制退市的案例更為少見。A股出現了一些“不死鳥”公司。
“退市難”還使得殼資源表現得很有價值,借殼、賣殼、花式保殼等亂象出現。
對此,田軒表示,實現優勝劣汰、新陳代謝的資本市場環境,真正讓稀缺資源提供給優質資產,正是注冊制及配套發行、退市制度改革的重要作用之一。
實際上,伴隨2022年年報披露落幕,5月以來,已有12家上市公司拉響退市警報。其中,主要為觸及了財務類退市標準,也有公司或因觸及面值退市紅線,或因存在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瀕臨退市邊緣。
田軒表示,要在制度方面保護投資者權益,對于有欺詐發行、內幕交易、財務造假的公司進行嚴厲打擊。同時,要加強投資者教育。“此前有一些企業已發布退市公告,但仍有投資者炒它,賭它不會退市,相當于又做了一次IPO。應該讓投資者了解到,企業真正進入退市流程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這也是對投資者的保護。”
建議推進配套交易制度等改革
除此以外,田軒還建議,加強交易制度等配套改革,以配合全面注冊制更好地實施。
在2023年兩會期間,田軒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就提出了穩步推進交易所公司制改革和優化新三板政策的建議。
他具體指出,全面注冊制改革實施后,資本市場監管回歸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監管理念,然而中國目前以會員制為主的交易所體制,由于所有權經營權界限模糊等問題,導致交易所監管效率無法滿足現有全面注冊制對于監管機制的要求。
對此,田軒認為,可以借鑒北交所公司制的改革經驗,平穩有序地在三個市場板塊實施公司制改革,提高交易所自主權,進行注冊制下資本市場配套的改革,促進市場化、法制化發展。
對于新三板目前仍存在的流動性問題,田軒認為,可以通過建立分層股權治理服務體系、建立做市激勵機制、打通全市場轉板通道,進行更具針對性的制度創新和配套制度完善,以配合全面注冊制改革步伐,更好地服務于中小企業的創新與發展。
改變散戶為主的投資者結構
數據顯示,2022年,A股個人投資者數量超過2億,交易占比在60%左右,與成熟資本市場中機構投資者交易占比較高的情況正相反。
田軒表示,注冊制全面實施后,更需改變散戶為主體的投資者結構。“一方面,散戶抗風險能力比較差。另一方面,行為金融學認為,投資者作為有血有肉的個人,很難像經濟學模型中的理性人假設一樣不受外界干擾,容易輕信謠言,出現追漲殺跌等情緒化行為。”
個人投資者如何避免被“割韭菜”?田軒認為,可以嘗試把資金交給專業的機構投資者,如公募基金等。他指出,一方面,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體的投資人接受過經濟金融訓練,經驗比較豐富,相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出現行為偏差可能性更小。另一方面,優勝劣汰的生態系統逐漸形成,退市現象可能越來越多,機構投資者或更能應對。
此外,田軒還指出,散戶未必具備相應能力與知識。“市場是有效的。當散戶知道有一個套利機會時,這個機會早已被機構投資者或大投資者消滅掉了。”(中新經緯APP)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原創,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