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河南南陽張女士的奶奶去年摔倒后癱瘓在床,張女士放心不下奶奶便裸辭50萬年薪工作回村照顧奶奶。張女士介紹,她從小是奶奶照顧自己長大的,奶奶癱瘓后就一直掛念奶奶,很怕和奶奶見不了幾次會留下遺憾,便辭去工作回村照顧奶奶,想每天照顧她直到她生命的盡頭,并希望奶奶在最后的這段時光可以過得舒服點。(5月3日 山海視頻)
視頻里,女子問奶奶看到自己回來高不高興,奶奶便回答“高興”,并反復確認自己會一直陪她的情節,實在令觀者感動不已。另外,女子放棄年薪50萬工作而去陪伴奶奶和盡孝的決定,使無數網友對其贊美和敬佩的同時,也迎來了部分網友“可以請保姆”等不一樣的看法。
在我國傳統文化里,孝被視作立國之本和社會根基,并且具備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賈平凹先生也在《古爐》這本書里提到:“社會就憑一個孝道作基本,不孝父母,敬神無益;存心不善,風水無益。”從古至今,“孝”幾乎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液和社會各個領域之中,成為人們心中不易動搖的倫理觀念。但是,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網絡信息技術使“孝”逐漸失去在人們心中的地位,甚至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斷親”。
該女子辭去年薪50萬的工作,去陪伴生命垂危的奶奶,在金錢與孝敬長輩之間選擇后者,不僅體現了該女子孝順和尊重生命的高貴品質,而且給當下敲響了警鐘,并引起了網友對孝敬父母與長輩的重視。
“金錢”是生存的基本,“孝道”是個人的精神支柱,但兩者絕不能混為一談,也不能把兩者捆綁在衡量柱上,進行無謂的比較與抉擇。因為“孝道”就應該高于金錢本身,“孝道”的精神價值永遠在金錢的利用價值之上。因為,金錢存于一時,而“孝道”存于永時,還跟短暫的生命有著密切的關聯。
另外,女子從“生命”的價值和周期出發,使“孝道”和自己的價值觀進行整合,體現出了現今罕見的寶貴精神品質,并給我們帶來了較好的精神啟示。在精神食糧如此匱乏的快節奏社會,“孝道”應該勝過金錢至上的觀念,成為引領人們舉步向前的精神支柱,而不是停留在電子信息流上的虛幻概念。(依在提古麗·胡拉木)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