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 (記者 江躍中 )浦東新區上鋼新村街道是2010上海世博會主場館所在地,更是一個“英雄模范輩出的地方”。這里居住著80多位“兩彈一星”功臣,70多位抗美援朝志愿軍老戰士,60多位市級以上勞動模范以及不計其數的城市志愿者。近年來,他們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積極探索國防教育新模式,打好“紅色引擎”組合拳,推動全民國防教育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5月25日,上鋼新村街道舉辦“紅心報國”紅潤國防教育沙龍,邀請曾參與中國“兩彈一星”事業的老前輩、為“上海制造”奉獻青春的中流砥柱,還有正在實現“一流核電強國夢”而奮斗的青年才俊,回顧他們經歷過的,還有正在發生的點滴故事,與社區居民共同感受一個偉大國家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歷程,也為新時代繼續譜寫新篇章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圖說:浦東新區上鋼新村街道舉辦“紅心報國”紅潤國防教育沙龍。街道供圖
研發“兩彈一星”戌責任
(資料圖片)
“一位身患絕癥的老工程師,當朋友送給他一件小禮物,說能實現某種心愿時,‘我想工作’是他唯一的答案。這不是虛構的故事,對中國第一代核工業人而言,這就是他們的真實寫照。”主持這場沙龍的《新民晚報》軍界瞭望專刊編輯兼記者,上海市國防教育協會會員、國防教育策展人吳健的開場白,道出了“兩彈一星”功臣們的拼搏和奉獻精神,也讓“兩彈一星”老功臣代表許震貴的思緒,拉回到了幾十年前的歲月。
“1964年,我從合肥化學工業學校畢業后,被分配到河北石家莊電影制片廠報到。剛準備離校回滬休暑假時,突然校領導把我留住不讓走了,說分配有重大變化,待上級來人后重新分配。過了兩天,我被來人叫到校長室單獨談話,說是經政審,要求我到‘北京第九研究設計院’參加國防建設。問我有什么困難和要求。”許震貴說,“我們那個年代的年輕人有種強烈的信仰,就是相信祖國相信黨。祖國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志愿,從沒有什么講條件,講困難,討價還價一說。只要組織一聲令下,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辭。”
從此,許震貴與研發核武器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和他的戰友們“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發奮圖強”,為中國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作出了杰出貢獻。
許震貴動情地說,“上鋼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在2002年創立起中國第一家‘兩彈一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后,《新民晚報》采訪報道了我們,還提到了我的名字,老同學看到后輾轉聯系到我,曾問我‘你一去青海三十多年,音信全無,后悔不?’我的回答是:‘為了祖國,把青春都留在青海,值了!’”
實現“家國一體”話擔當
德州一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程家月,是上鋼三廠的老員工,他回憶說,上世紀80年初,他進入上鋼三廠工作,“當時正是我國進入改革發展的年代,三鋼也是一樣,通過不斷的改革創新,技術革新、新產品的研發,為我國的軍工、民用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如三鋼生產的螺紋鋼筋、汽車大梁板、船板,為我國改革開放,建設四個現代化提供了部分原材料的保障,部分三鋼生產的1Cr18Ni9Ti、08釩鈦稀土、鈦合金薄板、坦克板都廣泛應用于我國的航天航空及軍用領域,1972年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就有我們廠提供的少部分軍工板材,長征號運載火箭部分板材也有上鋼三廠的產品,成為我們三鋼人的驕傲。”
程家月清楚地記得,“艱苦創業、求實進取、勇挑重擔、爭作貢獻”這16個字,是三鋼人為之奮斗的精神,“上鋼的老一輩工人退休以后,繼續為上鋼人服務,不斷傳承和發揚光大上鋼的紅色精神。”他表示,三鋼人的家國情懷,在于有擔當甘于奉獻,還時時教育下一代,以勞模精神為榜樣,學好本領,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和現代化強國建設,奉獻聰明才智。
踐行“人民至上”履使命
“如果說221前輩為中國鑄造‘核盾牌’,那么你們所從事的是為中國開創‘核動力’,在打造綠色低碳生活,滿足人民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中,你們有什么樣的目標與我們分享嗎?”
面對主持人的這個問題,中核集團二二一局上海工作處劉曉勇的回答令人欣喜:“近年來,中核集團順應國家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自主研發秦山、田灣、福清、大亞灣等國內核電站,以及中核海外核電工程,保障海內外民生電力需求。在核應用民用轉化領域,我國自主研發的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技術,采用能動和非能動相結合安全系統,產生的電能轉化利用率達到90%以上,核電使用壽命為60年,這也是我國核能技術從軍事國防向民生領域轉化的第三代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技術。”“我們要繼續保持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學習老一輩專家‘啃硬骨頭、敢打硬仗’的信念,為國家的核能國防戰略保駕護航。”
本次沙龍活動由浦東新區退役軍人服務中心指導,上鋼新村街道雙擁工作領導小組主辦,上鋼新村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上海浦東新區戎暉社會服務中心承辦。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