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不睡我不睡”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道理都懂,但就是改不掉熬夜”
你有沒有“報復性熬夜”的心理?
白天的時間都被工作,社交,各種瑣事占據;
只有回到家里,夜深人靜的時候才是完全屬于自己的。
于是,一些人不愿意放棄深夜的時間,找各種借口晚睡。
能晚睡一會兒,就晚睡一會。
“再刷半個小時手機,我一定睡覺”
“看完這一集,我就睡覺”
“打完這把游戲,我肯定放下手機”
也有一些人的狀態(tài)是:
不知道玩什么,不知道做什么,漫無目的地刷著手機,就是不想睡覺。
但在第二天醒來后,又無比懊惱前一晚的決定。
頂著黑眼圈,睜不開眼的狀態(tài),不斷指責自己:
“我以后一定不能這么熬夜了”。
可新的一天到來,繼續(xù)重復熬夜。
為什么人會陷入“報復性熬夜”——懊惱的循環(huán)呢?
-01
報復性熬夜的人,是什么心理?
1、這是一種“心理補償思維”
跟報復性消費,報復性尋求關愛,是一樣的。
比如:
一個人從小到大,沒有得到父母的滿足;
無論他想要什么,父母都不給買;
當他等到自己參加工作,有了收入后,就會報復性去買那些被父母拒絕的“童年的理想”。
你6歲那年喜歡一個玩偶娃娃,父母不給你買;
等到你36歲,依舊對玩偶娃娃情有獨鐘。
這就是心理補償機制在作祟。
喜歡熬夜的人,同樣是這種心態(tài)。
熬夜,就是對白天“缺少的,不被自己掌控的時間”的補償。
白天為了工作,為了生活疲于奔命;
唯有夜晚,躺在床上的時間才是屬于自己。
2、是一種心理拖延癥
任何東西,一旦你的潛意識在阻撓你的行為,那么你就很容易上癮。
也是被阻礙的,人們就越想去做。
就像你打算減肥:
腦海里有兩個聲音。
一個說:“別吃了,立刻減肥吧,管住你的嘴巴”。
另一個聲音說:“沒關系,吃完這頓,吃飽喝足才有力氣減肥”。
找借口阻礙自己的決定——妥協——拖延——心理成癮。
熬夜也是如此。
你想要早睡,然后給自己找了個借口:我太累了,玩一會兒就當犒勞一下自己。
一次次妥協,變成了一次次拖延;最后,你在這種糾結矛盾的狀態(tài)下,持續(xù)成癮。
3、虛假的“秩序感”
每個人都渴望有完整的內心秩序。
希望能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不被他人左右;
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不被他人影響;
希望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輕易低頭。
但現實與理想存在差異后,人內心的“秩序感”就很容易崩塌。
白天的時間被分割,你無法找到“屬于我自己”的歸屬感;
夜晚的時間完全屬于你,被你支配,所以你找到了“內心完整的秩序感”。
可這種內心秩序感,是虛假的,是不確定的。
報復性熬夜的核心問題是:
“假裝自己留住了時間,假裝自己掌控了生活”。
-02
如何改變“報復性熬夜”的心態(tài)?
網上有一組數據說:
當下的年輕人,超過6成的人睡眠不足;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已經養(yǎng)成了“晚睡早起”的習慣。
長時間熬夜帶來的危害,大家都知道。
不僅僅是生理上的,更包括精神上、心理上的傷害。
如何改變報復性熬夜?
第一:換一種“補償方式”
白天壓力大,工作壓力大,生活壓力大……
這些,是每一個當代社畜正在經歷的事情。
但我們的補償方式,完全可以換一種,而不是用熬夜。
比如:
吃一頓好的;
跟朋友下班之后聊一會兒天;
回家做一頓豐盛的晚餐;
養(yǎng)成運動或散步的好習慣。
轉移你的情緒,轉移你的注意力,切換獎賞的方式,堅持下去就有改變。
第二:睡覺之前的“儀式感”
如果你每天零點睡覺,那就提前2-3個小時上床。
如果不想那么早上床,就來一些睡覺之前的儀式感。
比如說:
一邊泡腳,一邊翻翻書,或者看十幾分鐘手機 ;
睡覺之前,喝一包溫牛奶;
睡覺之前,聽一會兒輕音樂。
調整你的情緒,讓你的心態(tài)放松下來,穩(wěn)定下來。
熬夜看似獲得了短暫的快樂,卻會給你帶來更多的損失;
看似掌控了時間,其實會讓你失去更多有效時間。
話題:
你如何看待“報復性熬夜”的行為?
歡迎在評論區(qū)討論~
(作者何所歡:專注兩性情感,婚姻家庭,自我成長性格等心理學分析,關注我為你帶來更多知識)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