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銀保監會批復同意比亞迪受讓易安財險10億股股份,持股比例為100%。天眼查信息披露,比亞迪收購價約為36億元。這也是保險行業內第一例民營股東獨資的中資險企,也是我國首次出現由單一股東100%持股的財產保險公司。據不完全統計,如今已有10余家車企涉足保險業,如廣汽、特斯拉、寶馬、奔馳、蔚來、理想等。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經過車險綜合改革第一年的虧損,2022年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三家保險公司的車險業務實現了盈利。此時比亞迪進軍車險領域,有可能會進一步拓展其盈利渠道,并形成多種業務的相互促進。但是也應該看到,車險領域“馬太效應”明顯,三大保險公司車險業務盈利并不代表全行業業績飄紅。相反,90%以上的中小型保險公司汽車保險業務虧損。比如都邦保險車險經營虧損從7673萬元增加到1.41億元,安誠財險汽車保險的經營虧損從1.72億元增加到3.05億元,幾乎同比翻了一番。
有業內人士分析,大型保險公司車險盈利與多種因素有關,比如更好地控制了綜合費用率、調整了人員結構、大數據的應用、新能源車平均保費較高等。同時疫情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在2022年多地頻繁的封控管控影響下,居民出行頻率大幅降低,相對應保險公司的賠付率自然也有所下降。
從比亞迪一系列動作看,布局車險應該是謀劃已久。2022年3月,比亞迪就在深圳市設立了比亞迪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相比特斯拉、奔馳、寶馬、蔚來、小鵬僅僅是拿下保險經紀牌照,本次比亞迪控股易安財險顯然更進一步,其做法更像是廣汽成立眾誠汽車保險、一汽集團成立鑫安汽車保險,以及吉利入股合眾財險。保險經紀公司是指依法成立的保險中介機構,而保險公司則可以自己設計開發產品,并委托保險經紀公司銷售。
易安財險的招募公告曾提到,戰略投資者應當與易安財險有良好的業務協同,可為易安財險的健康發展提供資源支持。但從現實情況來看,易安財險目前并沒有車險經營權限。不過,有傳聞稱,比亞迪正式接手易安財險后,將會申請車險方面的經營資質。
不過,車企成立保險公司的戰績并不喜人。有報道稱,自成立以來,眾誠保險的車險業務長期處于承保虧損狀態,累計虧損金額達13.08億元,且2019~2021年虧損面不斷擴大。合眾財險2022年實現保險業務收入3.10億元,同比增長74.06%;但凈虧損0.92億元,虧損情況與2021年基本持平。
在筆者看來,車企進軍保險行業,尤其是入股或者成立保險公司,有四方面優點。
首先是車企可掌握一手的車輛信息、車主信息和車輛行駛信息,能夠基于這些數據制定合適的保險策略。
其次,企業根據保險數據推導車輛的可維修性和維修經濟性,進而從生產端對產品進行改進,重視維修方面的成本控制,給消費者更好用車體驗的同時,反向推動保險費用的降低,形成良性循環,增強保險競爭力和利潤率。
第三,可以利用保險為體系內的汽車后市場引流,為合作經銷商帶去更多維修業務,幫助經銷商提高盈利水平。在使用維修配件方面具備更大自主權,有效控制維修成本。
第四,更有利于將維修數據掌握在自己手中。保險公司掌握著大量車輛維修數據,甚至可以從多發的維修項目推斷出某一車型可能存在的產品缺陷。車企自己成立保險公司賣產品,可以將這些數據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及時發現車輛存在的問題。
與此同時,車企“涉險”的挑戰也顯而易見。很多人覺得新能源汽車保險是塊“肥肉”,但實際經營下來才發現其實是塊“骨頭”,至少對中小保險公司而言,短期內想通過車險業務為主業“輸血”比較困難。
其實在汽車后市場,保險公司與維修企業之間是博弈關系,某些情況下甚至是零和博弈。保險公司為實現盈利,就要控制綜合費率,其辦法之一是向下游維修企業和自己公司的定損員施壓。一方面,有些保險公司要求維修企業使用拆車件和再制造件;另一方面,給定損員下達任務,盡量控制定損金額,降低賠付支出。這也讓眾多將事故車維修作為重要利潤來源的維修企業非常難受。所以我們也能看到,最近兩年,維修企業和某些保險公司已經從暗中較量上升到了“掀桌子”,矛盾日益激化。
此外,對于消費者來說,如果保險公司和維修企業都是車企的,那么自己的車在定損和維修過程中是否存在貓膩、所使用的配件是不是原廠新件等,可能心里也要打個問號。
所謂隔行如隔山,盡管具備各種優勢,但是車企扎堆進軍保險行業,恐怕難以像外賣行業對泡面行業的沖擊那么明顯,想要干出名堂,尚需時日。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