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我們每一顆梨都有自己的二維碼,一顆梨從開花到結果澆了幾次水、有沒有生過蟲,掃碼就能看到。”在山西省臨汾市隰縣唐戶塬智慧果園里,隰縣果業中心辦公室主任王一波自豪地說,“這個二維碼很像咱們的‘身份證’,一碼知‘生平’。”
隰縣地處黃土高原,是山西省果業大縣。全縣38萬畝梨果種植面積中,玉露香梨達到23萬畝。全縣有64個村以梨果為主導產業,80%的農民收入來源于梨果業。唐戶塬智慧果園示范基地位于隰縣城南鄉唐戶塬萬畝梨果基地的核心地帶,總面積500畝,是該縣與山西省農科院“院縣合作”建設的省級標準化示范基地。
2020年,隰縣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先進科學技術,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建成全縣首座智慧果園,配套了大數據服務中心,升級了農業云平臺智能生產模塊,打造多元主體協同作業、智能管理數字賦能的現代化產業模式。
水肥一體化管理系統、病蟲測報系統、數字梨園、耕地質量監測評價系統……隰縣還建設了由12個系統構成的智慧農業集成平臺。依托這一平臺,隰縣的梨果種植已經實現了從苗木選擇規劃、栽植、病蟲害防治、氣象分析等一系列生產過程的數字化操作,極大地便利了果園的生產管理。
王一波介紹道,智慧農業集成平臺不僅助力生產,還助力銷售。平臺中的追溯系統可以掌握第一手的營銷反饋數據,梨農能通過它了解消費者的訴求和習慣,從而精準識別自己的客戶,實現產品的定向推送。
“以前種果樹都是粗放式管理,現在靠這些高科技平臺,我們都是精細化管理了。”隰縣龍泉鎮上留村黨支部書記劉志鋒說。
“我兒子能幫我在手機上看果園現在的狀況,天氣怎么樣、哪一棵果樹有什么問題、需要怎么處理等等。他及時告訴我,我立刻去處理,省得每天一趟趟下去檢查。”上留村村民劉建龍說。
2022年,隰縣全縣水果產量6000萬斤,線上銷售占比24%。劉建龍告訴記者,以前他們靠中間人賣梨,現在經過村里組織的培訓后,他們在很多平臺上開了網店,自己賺得就多了。“去年我家酥梨收了7萬斤、玉露香梨收了2.3萬斤,差不多80%都是通過網上銷售的。”
劉建龍一家去年光梨果收入就有12萬元。“前幾年在縣城買了一幢二層樓的小院,這在幾十年前想都不敢想,我是越干越有勁。”走在果園里,劉建龍一邊檢查果樹狀況,一邊笑著對記者說。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