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采摘(資料圖片)
初夏時節,走進昌元街道虹橋社區,綠樹成蔭、碧水環繞,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點綴其中,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畫呈現眼前。
(資料圖片)
在虹橋社區蔡家壩的草莓種植基地里,村民們正在進行除草工作,受雇村民何興奎說,“草莓采摘季剛過,我們現在要把雜草清除,把土養好,才能確保下半年草莓栽種質量?!?/p>
“草莓基地的采摘期從去年底持續到今年5月,共產出草莓2萬余斤,產值達45萬余元,社區集體經濟的賬本上又多了一筆收入?!辈值篮鐦蛏鐓^黨總支副書記陶功甫看著眼前的草莓基地高興地表示,“這個路子選對了?!?/p>
但在3年前,虹橋社區的集體經濟還是一片“空白”,村民收入來源單一,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產業活力不強。為此,2020年,社區引進業主,共投資60萬元,著力發展草莓“采摘經濟”,壯大社區集體經濟。
為何選草莓?陶功甫道出其中的緣由——“草莓不僅屬于‘短平快’項目,且適宜發展采摘業。加之,虹橋社區離城區近,有利于促進社區農旅融合發展?!碧展Ωφf,他們還采用“合作社+公司+農戶”的利益分配模式,即合作社以基礎設施建設入股,村民以土地入股,公司以資金和技術入股,以促進“草莓經濟”做大做強。
在壯大社區集體經濟的同時,一列列草莓大棚也托起了群眾的致富增收夢,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我們在基地務工,平均每天收入80元,多的時候一個月能有2000多元,加上入股的土地租金,一年下來收入還是可觀?!焙闻d奎告訴記者,在虹橋社區,像他一樣通過基地務工、土地流轉的群眾還有不少。
在草莓種植取得成效,集體經濟有了“家底”后,虹橋社區又乘勢而上——2022年9月,社區兩委成員決定利用閑置土地發展智慧科普大棚和中小學生農耕體驗研學基地。
經過將近一年的打造,現在智慧科普大棚已有1000余平方米,種植了四季豆、南瓜、辣椒等航天種子蔬菜,可供市民觀賞和研學體驗。
同時,在“合作社+公司+農戶”的基礎上,社區兩委成員深入調研、廣泛征求村民意愿,并經過反復討論后,決定通過引入專業團隊來運營發展集體經濟項目。“引入專業團隊后,我們通過提供服務收取服務費,一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創收8萬余元。同時,項目還可帶動周邊群眾就業,一舉兩得?!碧展Ω榻B,目前,鄉村創客中心、航天科技展示區、農耕休閑區等都已基本打造完成。
集體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村民們自然也樂開了花:村民周定菊在家門口開起了小賣部,不再只盼著地里的作物;鐘志英、張志瓊等人在智慧科普大棚務工,每人每月增收1600余元;王元志返鄉創業,和家人開起了農家樂,每月收入1至2萬元不等……
“只要社區有好的產業支撐,就能帶動群眾持續穩定增收致富?!碧展Ωφf,下一步,虹橋社區還將著力打造一個集城鄉融合示范、人居環境整治、生態環境治理、產業發展、中小學生農耕研學體驗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撬動虹橋社區觀光農業產業帶的規模發展,以“農旅結合、以旅促農、農旅互動”的發展之路,帶著群眾在鄉村振興的大路上闊步向前。
(融媒體中心記者?廖國穎)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