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報 記者 姚二曼 見習記者 陳墨怡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核心提示
劉二露賣過土雞蛋、蜂蜜、槐花、核桃油,還有草編……翻開她的微信圈、抖音號,一條條宣傳視頻,都是她笑臉盈盈地在展示產品。自駐村以來,劉二露制作了上百條視頻,基本上都是鄉村勞動的場景或者是當地產的農副產品,最多的一條點擊量有25萬余次。她說:“我就是想讓更多人了解鄉村生活,關注和支持鄉村發展。”
6月19日一大早,劉二露把參加中考的女兒送到考點后,又馬不停蹄趕到塬上賣瓜去了。
“因為西瓜剛開園,想在端午節把頭茬瓜都賣出去,趕個好價錢。”劉二露不是瓜農,而是臨渭區發改局派駐陽郭鎮陽光社區的駐村第一書記,她賣的是社區集體經濟產業園的西瓜。
這是劉二露賣瓜的第二年,第一年她發動所有親戚朋友幫忙賣瓜,還通過微信、抖音平臺賣西瓜,今年的客戶除了部分是回頭客,還增加了不少線上的粉絲。
“行行,我就在瓜園里,你來。”
“要多少箱,328箱,好,現在就摘……”
從6月18日開園之后,劉二露的手機就響個不停。
“這女子是真能干,去年產業園兩萬多斤的甜瓜基本都是她銷售出去的。”陽光社區黨總支書記潘文龍打趣地說,剛來的時候,村干部都不看好她,覺得這個女娃能干啥,就是來走走過程。
“后來證明,我們真是小看她了。”潘文龍說,前幾年社區集體經濟的大棚效益不好,村干部都沒信心干了。2021年冬天劉二露來了以后,重新核算成本,壓縮不必要的開支,科學管理提高品質,去年甜瓜收入非常可觀,一斤多賣了三四塊錢。
劉二露賣貨在社區出了名,凡是走村入戶碰到好的農副產品,她都想著辦法幫助銷售。
今年3月白蒿采摘季節,劉二露無意間了解到,村民自己賣只能賣3塊錢,而賣給電商企業一斤可以賣到6塊錢。
劉二露聯系好收購的電商企業后,以一斤6塊錢的價格在社區辦公點支攤收購。當天就收購了70斤,她連夜開車拉到收購點代銷。第二天人家打電話說不收了,后來了解到,原來收購是有嚴格標準的。
“隨后我們村干部和駐村人員10人加班加點分揀,符合標準了再送過去。”劉二露笑著說,“把大家都累壞了,雖然量不大,但讓群眾能多掙一點是一點。”
除了白蒿,劉二露還賣過土雞蛋、蜂蜜、槐花、核桃油,還有草編……翻開她的微信圈、抖音號,一條條宣傳視頻,都是她笑臉盈盈地在展示產品。自從駐村以后,劉二露制作了上百條視頻,基本上都是鄉村勞動的場景或者是當地產的農副產品,最多的一條點擊量有25萬余次。
“我就是想讓更多人了解鄉村生活、關注和支持鄉村發展。”劉二露告訴記者,陽光社區是一個易地移民搬遷安置社區,涵蓋了陽郭鎮80%以上的村,這邊多是坡地,發展經濟作物的效益低,周邊無大型企業,群眾收入渠道受限,解決就業、增加群眾收入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去年7月,在臨渭區發改局和陽郭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劉二露將百富草編合作社引進到社區。
“陽郭鎮草編歷史悠久,塬上人基本都會掐辮子,可這種初加工的一把辮子賣不到3塊錢。”劉二露告訴記者,現在草編吸納的固定工人有10余名,還帶動社區300余名群眾從事草編。
“讓這里的群眾富起來,就是我們干工作的目標。最近社區內的‘零工驛站’剛剛入駐,紅色直播間也開播了,今年還打算利用當地豐富的林業資源發展林下中藥材種植等。”談起未來發展,劉二露深感肩上膽子不輕,但卻充滿信心。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