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先后到廣元、德陽等地進行調研。在廣元,他沿古道步行察看千年古柏長勢,詳細詢問歷史上植柏護柏情況;在德陽,他來到三星堆博物館新館,了解三星堆遺址發掘歷程和古蜀文明成果。
去年6月,習近平赴四川考察時,曾走進眉山三蘇祠。他說,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們要敬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此次再訪蜀地,文化傳承發展依然是習近平關注的重點。
(資料圖)
7月25日至27日,習近平在四川考察。圖為26日下午,習近平在位于德陽市廣漢市的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參觀。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一
李白《蜀道難》寫道:“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神秘的古蜀國在歷史上真實存在嗎?蜀王蠶叢、魚鳧是神話傳說還是確有其人?三星堆遺址的發現揭開了千古之謎,可謂“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
三星堆遺址代表著數千年前古蜀文明面貌和發展水平,使真偽莫辨的古蜀史成為信史。習近平指出,三星堆遺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響的,展現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古蜀文明與中原文明相互影響等提供了更為有力的考古實證,“看過以后民族自豪感倍增”。
啥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在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過程中,國內考古學家提出了包括“滿天星斗說”在內的“多元一體”模式,即中華文明是在多元文化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和兼收并蓄中形成的。
今年6月,在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察時,習近平叮囑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做好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闡釋。
中華文明的起源不僅是一個科學問題,更關乎文化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現在,一系列考古發現和研究實證了中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習近平曾概括中華文明的5個突出特性,排在首位的就是連續性。如果不從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看中國,就很難真正理解現代中國。
7月25日至27日,習近平在四川考察。圖為26日下午,習近平在位于德陽市廣漢市的三星堆博物館文物保護與修復館,同現場工作人員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二
五千年文明史留下了無數瑰寶。習近平曾說:“我最關心的就是中華文明歷經滄桑留下的最寶貴的東西。我們文化不斷流,再傳承,留下的這些瑰寶一定要千方百計呵護好、珍惜好。”
此次四川之行,“保護”是一個關鍵詞。在三星堆博物館,習近平察看了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流程細節和最新技術,表示“這個工作不容易!”在劍門雄關附近的翠云廊,他聽取了古蜀道發展歷程、翠云廊整體情況介紹,強調要把古樹名木保護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
最好的保護莫過于傳承。為啥翠云廊的古柏林能延續上千年?它得益于古代“官民相禁剪伐”的禁令、“交樹交印”的制度,更得益于當地百姓世代共同守護。習近平十分感慨:“在這里可以得到很多啟示,挖掘出很多意義,對自然要有敬畏之心。”
在千年古柏林中,習近平談到一條啟示:抓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執行,同時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鞏固發展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從歷史上的植柏護柏制度到現在的“林長制”“樹長制”,從古代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到今天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背后都是一種文化傳承。
當然,傳承不是故步自封。習近平曾談到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辯證法:“要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理念和思維,廣泛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閉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國的東西為圭臬。”
事實上,經過長期努力,我們現在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7月25日至27日,習近平在四川考察。圖為25日下午,習近平在廣元市劍閣縣翠云廊考察。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三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今年6月,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首次闡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大命題。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需要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做到鑒古知今、古為今用。一句話,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
習近平曾提及中國式現代化的3個“是”與“不是”: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
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文化虛無主義者,不會數典忘祖、妄自菲薄。
習近平曾說:“中華民族對全人類要有更大的貢獻。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現在還在往前探源,我相信,我們的文明史更悠久。傳到現在,要繼續往下傳。不要變成中國的月亮是西方過來的,中國的太陽也是西方過來的,那不行。我們的文化在這里啊!是非常文明的、進步的、先進的。將來傳下去,還要傳五千年,還不止五千年。”
文/鐘祺
編輯/九段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新華社等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