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資料圖】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公共空間,如同一個“微觀世界”,由此出發,我們得以重新觸摸和審視一個城市的歷史與記憶。茶館是成都傳統文化與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當地人習慣在那里打麻將、約會、看戲、讀書、算命、掏耳朵以及交流各種信息。2010年,成都籍學者王笛以微觀視角研究成都茶館的歷史學專著《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備受好評。2023年7月,他研究成都茶館的又一部作品《茶館: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與復興,1950-2000》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
《茶館》
8月20日上午,王笛攜新書《茶館: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與復興,1950-2000》,來到上海書展,做了一場主題為“微觀史與大歷史:作為空間的成都‘茶館’”的讀者分享會。在這本書中,王笛從茶館這樣一個微觀世界出發,通過回顧成都茶館的百年歷程,回看社會發展的歷史,進而觀察中國城市的變遷與社會的轉型。
王笛
本書以豐富的檔案資料、新聞報道、文學作品和細致的田野調查為基礎,細節豐富生動,充滿生活氣息,極佳地達成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社會史、城市史研究中的經典著作,也是新文化史和微觀史取向在中國史研究中的一次成功實踐。
王笛曾就讀于四川大學歷史系,后獲得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澳門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專研近現代中國社會文化史、城市史,曾出版多部專著。
在本場分享會上,四川人民出版社學術中心主任、主持人封龍與王笛教授圍繞微觀史的研究展開了對談。王笛首先向現場的讀者朋友們分享了自己從四川大學歷史系到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學習經歷。他透露,自己35歲時重回課堂,與18歲的年輕人一起學習,壓力很大。但得益于這種壓力和長期高強度的學術訓練,他從不會英文,到可以給歷史系學生教授英文寫作課程。他說,這樣的學術經歷應該可以鼓勵年輕學者,克服年齡焦慮,堅持進行學術追求。
王笛(右)新書分享會
王笛特別提到了史學研究的宏觀與微觀的關系。他認為,宏觀的歷史必須通過無數的歷史碎片構成,透過這些歷史的細節,才能“從小處著眼,進入大格局”;而只有建立在大量的微觀的碎片化研究之上,宏觀歷史的研究也才會更可靠。
作為公共空間,茶館不僅僅是一個喝茶的場所,它同時還是社交、學習等各種活動的空間。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公共空間,每個空間構成一個個的“微觀世界”。由此出發,歷史學家得以重新觸摸和審視一個城市的歷史與記憶,而茶館,作為成都傳統文化與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給王笛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通過對茶館的研究,人們不僅可以看到城市的發展及其邏輯,同時還可以從這些背后的細節中,重構大眾的日常生活。
在王笛看來,關注宏大歷史的同時,走進日常事件,走進普通人的生活,除了是歷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讓普通讀者認識自我、關注歷史研究的重要途徑,是中華文明得以傳承幾千年的重要載體,正是一代又一代歷史學者的研究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共同構成了可觸摸的、鮮活的歷史印記。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