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預計市值為600億至700億美元,或將成為今年體量最大IPO。這也是軟銀押注人工智能的重要舉措之一。
當地時間8月21日,軟銀集團旗下英國半導體設計公司Arm透露,目前已申請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時間未定,預計為9月。
【資料圖】
由于持續不斷的加息,2022年以來,國際IPO市場一直表現平平,若Arm此次成功,將成為本年度最大體量的IPO,預計上市時的市值在600億至700億美元之間。
軟銀新一季度的增長很大程度上倚仗Arm等子公司推動,此次IPO也是軟銀押注人工智能的重要舉措之一。
面臨困境
事實上,在此次IPO之前,Arm已是科技新聞中的“熟面孔”。
Arm的前身為艾康電腦,1978年于劍橋創立。1985年,艾康電腦研發出采用精簡指令集的新處理器,名為ARM(Acorn RISC Machine),又稱ARM 1。
2016年,軟銀以3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Arm,成為當年歐洲資本市場上最大的一筆收購。2020年,Arm曾同意以400億美元的價格將自己出售給英偉達,但該筆交易最終被監管機構否決。之后,ARM開始尋求IPO方案。
根據路透社消息,軟銀計劃在IPO中出售Arm約10%的股份,并尋求600億至700億美元的估值,蘋果、亞馬遜和英偉達等多家科技公司正在考慮成為Arm IPO的基石投資者。
此次IPO將是Arm第二次尋求上市。該公司曾于1998年在紐約和倫敦兩地上市,直到2016年被軟銀收購。
公開資料顯示,Arm占據手機處理器90%的市場份額、上網本處理器30%的市場份額,以及平板電腦處理器70%的市場份額。Arm也稱,2023財年中,全球出貨的超過300億顆芯片包含了Arm的技術。
盡管規模看似龐大,但實際上Arm的收入只占到整個半導體行業的一小部分。這主要是因為半導體是一個非常龐大且復雜的產業,內部分工十分明確,Arm本身并非芯片制造商,而是為蘋果、英特爾、英偉達等客戶提供設計技術,并未真正進入核心市場。在有財務數據可查的2021年,Arm 27億美元收入中約有40%來自授權,60%來自專利費。
隨著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的下滑,Arm的收入模式也遭遇挑戰。根據Arm最新披露的IPO文件,在截至今年3月31日的財年中,Arm的銷售額下降1%至26.8億美元;截至6月30日的季度銷售額下降2.5%至6.75億美元。
即使如此,公司對自身未來前景還是比較樂觀的,其表示:“隨著芯片設計的成本和復雜性增加,將使我們獲得相較于每塊芯片的總價值而言更大比例的專利使用費。”
借AI光環
實際上,Arm渴望進入人工智能(AI)等領域以實現增長。不過,目前這一努力的效果尚不明顯。
作為當下最大的風口,人工智能的繁榮使英偉達今年的股價飆升了220%,市值增加了約8000億美元。
Arm也在招股書中44次提到“AI”一詞,希望借助“AI光環”促使估值水漲船高;今年5月,Arm還推出了兩款針對機器學習應用的新芯片組。
軟銀集團董事長CEO孫正義今年6月向投資者表示:“Arm將因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實現指數級增長。Arm的技術是人工智能相關公司的核心,能夠產生協同效應。”他還表示,軟銀資產的85%以上都與人工智能領域相關,Arm將在ChatGPT這類發明創造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軟銀首席財務官后藤義光也在公司6月份季度電話財報會議上表示,公司一直在“謹慎而緩慢地恢復投資活動”,重點關注人工智能投資。
伯恩斯坦研究公司(Bernstein Research)指出,隨著IPO過程中更多信息的公開,“基于未來人工智能應用和進一步盈利能力提高的更顯著增長潛力”,對Arm的估值“可能會有好處”。
不過,Arm的出售版權商業模式使得它很難真正與其他科技公司抗衡。Arm架構的芯片主要用于網絡以及數據中心服務器中的CPU,雖然機器學習巨大的數據處理需求帶來了GPU和網絡芯片等加速數據處理器的銷量激增,但ARM技術在其中僅起到了輔助作用。
研究機構New Street Research分析師Rolf Bulk舉例稱,“從某種程度上,Arm可以搭上英偉達的‘順風車’,但并非所有英偉達的GPU都會與Arm的CPU一起銷售。”
咨詢公司Astris日本分析師Kirk Boodry也表示:“OpenAI推出了可以利用大型語言模型來創建內容的工具,這一切主要是基于軟件和平臺,Arm與此沒有任何關系。”
Arm計劃在9月的第一周開始路演,并在下周為IPO定價,但其IPO文件并未提供更多關于Arm人工智能戰略的細節和線索。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3